“誰吃了螺蛳粉,宿舍阿姨一聞就知道”、“螺蛳粉要‘臭’才有靈魂”、“誠招一個吃螺蛳粉不加辣的友友一起上晚自習”……這樣有趣而熟悉的對話,發生在很多同學們的身邊。7月3—4日,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紅色浪潮”團隊的成員,帶着對廣西米粉的許多向往,走進廣西米粉博物館,走近廣西米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米粉長廊:“無米粉、不廣西”
廣西米粉博物館位于南甯市長湖路,是南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走進博物館,映入眼簾的首先是米粉的生産與發展史。米粉走到今天,與南方稻作文化息息相關,也是一部民族交融的進步史,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秦朝南下開靈渠、制米粉湯藥的傳說。随後部分中原人口開始向嶺南遷徙,與百越混居,共同開發經營嶺南,這是南北各民族大規模交往交流交融的開端。如今桂北、桂中、桂南呈現出多樣态的米粉特征,将漢族飲“鹵”、侗族、苗族的“酸”還有瑤族的“辣”展現的淋漓盡緻,每到一地粉的變化異彩紛呈,形成了中原民族與南越民族融合過程中“舌尖上的記憶”。展櫃中展示的米粉樣品栩栩如生,配以簡短文字,向參觀者展示了一場視覺和知識的盛宴。置身米粉長廊裡,雖人在館中,但心靈和向往已經在“嘗”盡廣西粉的路上。

圖為置身米粉長廊中,不出南甯就已走遍八桂大地,“嘗”遍米粉美味
米粉技藝:非遺文化真體驗
眼睛享受了豐富的美食大餐,肚子不由得也“咕咕”叫起來。米粉博物館同時還是《南甯米粉制作技藝》傳承基地,在技藝示範人的指導下,團隊成員和現場的孩子一起開始體驗卷粉的制作方法。
“米粉的形态常見的有圓粉、扁粉、粉皮、粉蟲等,今天我們在這裡體驗的是粉皮的制作,這是可以在家裡也能夠輕松複制的做法。各位體驗者學會了以後還能夠在家裡做給家人朋友們品嘗。大家跟着我先從磨米漿開始……”
在家庭中可以從豆漿機、破壁機中輕易取得的米漿,在傳統的手磨做法裡則充滿了“挑戰”:根據示範人的要求,先在泡好的米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後半勺米半勺水地放進石磨裡,再逆時針轉到石磨,把大米磨成米漿。經過第一輪操作後得出來的米漿略帶渾濁,相比入口的口感還比較粗糙。體驗者們不厭其煩地再進行了兩輪的磨制,在小朋友的幫助下,曆時三遍研磨,團隊成員終于得到了一盆足夠2—3人份的細膩順米漿。“感謝古代勞動人民給我們發明了美味的米粉,還要感謝現代工業讓我們随時都能吃到一碗物美價廉的米粉。如果不是工具的進步,這樣‘慢工出細活’的米粉還不一定能這麼快走進尋常百姓家。”
成員磨好米漿,在示範人的指導下将米漿放入蒸盤。通過電力蒸汽爐加熱,很快制成了成熟的粉皮。粉皮上鋪展事先準備好的香菇豬肉餡料,用刮闆卷起粉皮,将餡料裹在其中,就成了街頭我們常見的卷粉。

圖為團隊成員與小體驗者,在示範人的指導下共同完成粉皮卷餡步驟
“雖然賣相不如街頭商家,但是自己做的卷粉裡飽含了勞動汗水,要好好珍惜農民伯伯種出的糧食。來吧,光盤行動!”
自己親手制作的卷粉,最好吃了!
米粉發展:百花齊放春滿園
經過此次體驗,團隊成員極大地開拓了眼界,一碗米粉穿越二千三百多年的曆史,演化出先進數十種不同的品種,南甯老友粉,南甯粉蟲,賓陽酸粉,蒲廟生榨米粉,隆安粉利,柳州螺蛳粉,融水濾粉,桂林米粉,全州紅油米粉,梧州牛腩粉,羅秀米粉,玉林牛巴粉,北海海鮮粉,欽州豬腳粉,天等雞肉粉,羅城大頭粉,貴港橋圩鴨肉粉等讓人目不暇接,每一碗米粉動人背後都蘊含着一個傳奇故事,濃縮成了當地特色體驗,成為了當地人日常中随手可及的美味佳肴。
在“工業化+互聯網”的進程中,還出現了“頂流”柳州螺蛳粉。螺蛳粉在疫情以來銷售逆勢增長,關于螺蛳粉的讨論在網絡上異軍突起。2021年,其袋裝銷售、實體門店、配套及衍生産業達到三個“一百億”的産值規模。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在柳州考察期間,還來到柳州螺蛳粉生産集聚區,詳細了解螺蛳粉特色産業促進就業、帶動農民增收等情況。他說,“小米粉搞出這麼大規模的産業來,不容易,值得好好研究總結”。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螺蛳粉産業示範作用的帶動下,各地米粉在網絡銷售逐漸推開,在電商品台上各類廣西特色米粉層出不窮。廣西米粉産業的振興,是廣西民族融合進步的代表,推動着各族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來自廣西各地的團隊成員紛紛表示,今後将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家鄉的特色米粉,将特色美食與廣西好山好水、傳奇人物故事相結合,抓住文旅轉型升級契機,共同譜寫壯美廣西新篇章。

圖為“紅色浪潮”團隊在制作米粉制作體驗VLOG,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參與非遺技藝傳承
(撰稿人:鄭舒童 指導老師:李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