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赴灌陽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志願服務活動團隊在桂林市灌陽縣新圩鎮解放村進行普通話推廣活動。團隊以趣味推普課程為起點,深入基層走訪調查,全面調研邊遠民族地區普通話普及應用情況。
據了解,近年來普通話的普及率已有顯著提高,但在邊遠地區,普通話的使用率卻并不高。本次實踐活動旨在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重要講話精神,規範語言的使用,助力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實踐團抵達解放村小學,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推普課。該課程以提問和舉手搶答為主要形式。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對課程展現出極大的興趣,積極回答問題,氣氛活躍。在孩子們積極互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部分孩子的平翹舌不标準,不能準确表達自己想要說的話。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解放村兒童進行趣味推普授課
普通話作為全國通用語言,對其的掌握會提高孩子們對國家的認同。解放村第一書記曾慶廣對此表示贊同,還表示,“學好普通話也能讓孩子們在日常交流中更加自信,更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減少溝通阻礙,增強社會凝聚力和認同感。”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解放村第一書記
講好普通話,也有助于講好中國故事,從而以精神力量推動鄉村振興。實踐團了解到,在該村附近有一座紅軍紀念園——湘江戰役•灌陽新圩阻擊戰酒海井紅軍紀念園,有一百多名紅軍戰士長眠于此。新圩阻擊戰,是湘江戰役中最悲壯的一戰,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此戰也為當地提供了巨大紅色資源,為人們提供了精神滋養,有助于增強鄉村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以紅色底蘊托起鄉村振興。其中,祖孫三代保紅旗的故事廣為傳頌。為了講好中國故事,人們增加對普通話的練習,主動提高普通話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普通話的推廣。
實踐團了解到,普通話的推廣已為鄉村孩子帶來實在的好處。普通話的推廣促進了教育公平,讓鄉村的孩子接觸到優質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彌補農村教育資源匮乏的不足。同時,老師使用普通話授課會有效地傳遞更多知識,但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的普通話水平參差不齊

圖為實踐團全體成員在解放村小學與第一書記、學生合影
(摘自中國青年網 校對劉聖涵;文:張壹敏、李心怡;圖:賴振锟、林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