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鄉”紀實】365學子返鄉調查黃梅戲發展現狀,助推文化産業振興,實現鄉村脫貧攻堅
日期: 2020-08-30 信息來源: 點擊數:

為了傳承特色戲曲文化,促進戲曲旅遊發展,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進而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實現全面脫貧攻堅,2020年8月1日起,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的鄉村文化振興背景下的安慶黃梅戲旅遊開發調研團隊前往安徽省安慶市懷甯縣石牌鎮進行三下鄉活動調研。本次三下鄉以“傳承特色戲曲文化,促進戲曲旅遊發展,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為主題展開,通過實地調研,了解、掌握以石牌鎮為代表的安慶黃梅戲文化發展情況,并結合旅遊管理專業特色,調查黃梅戲曲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現狀,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一特色資源,發展安慶特色的“黃梅戲旅遊”。

石牌民間文化是古皖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着“梨園佳子弟,無石(石牌)不成班”的美譽。2017年7月28日,石牌鎮入選為第二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

(圖為石牌鎮老街一隅)

政策支持,鄉村振興

石牌鎮一直以來都是戲曲東西交融、南北碰撞的創新高地,是成為孕育中華“國粹”的聖城,最早在1961年5月《人民日報》就發表文章對懷甯“黃梅戲”加以認定,1981年5月,時任全國政協委員會、著名戲曲理論家馬彥祥曾來石牌考察。2017年9月安徽省省長李國英赴懷甯縣調研石牌戲曲特色小鎮建設工作,規劃建設戲曲特色小鎮。

(圖為石牌鎮人民政府正門)

為深入了解政府對近幾年黃梅戲的發展規劃,隊員與石牌鎮鎮府的戲曲建設指揮部部門人員進行訪問并且請教。了解到近幾年政府對于傳統戲曲文化的發展頗為重視,中央曾幾度下放資金,投入黃梅戲曲的發展,僅搭建地方戲台、劇院,組建劇團就投入幾千萬。黃梅戲曲特色小鎮項目更是廣為投入。

談論之際,我們了解到近年來,石牌鎮緊緊圍繞打造“中國戲曲文化的創新基地、戲曲人才的培養培訓基地、戲曲交流的展演展示基地、戲曲藝術的評獎幫将基地”為核心的國家級戲曲文化特色小鎮建設目标,傾力打造産業有支撐、文化有内涵、旅遊有品位、基礎設施完善、戲曲氛圍濃郁的特色小鎮。近年來,政府部門領導尤為重視、高規格推動。在2017年9月,省委書記李錦斌做出批示:“積極推進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建設,完善規劃設計,注重特色塑造,促進戲曲傳承創新和文化旅遊産業發展融合推進。”同年9月,省長李國英到石牌調研特色小鎮建設,同樣要求要打響戲曲文化特色小鎮品牌,挖掘與開發得天獨厚的戲曲文化資源。

确實,一出好戲除了名家師友扪,最應該感謝的就是給予戲曲事業贊助和支持的政府部門。

(圖為政府戲曲特色小鎮建設指揮部部門工作人員在查找幾年來石牌鎮關于戲曲發展的大事記)

現如今,小鎮的黃梅戲曲臨時展覽館和小鎮客廳兩個項目已經初有成效,我們有幸在政府相關部門人員的陪同下對其進行調研走訪。

桂航學子三下鄉—走進藝術,更近藝術

項目一經實施,我們便開啟了團隊的走訪之路。拜訪當地有名曲藝表演家、與戲迷交談黃梅藝術,詢問相關戲曲公司演藝情況等等這些計劃都已經一一落實。

自從去外省讀了大學,與家鄉接觸的機會就少了,除了寒暑假這種長假可以回家,便沒有了多餘的時間和機會。中國人最講究含蓄,大多是不會直接說出自己想家的,隻道句:好久沒聽家鄉的黃梅戲了。想必你也該領會其中的深義。從小就聽着黃梅腔調長大,懷舊之情油然而生,我便迫不及待的開啟了團隊的第一程—聽一曲黃梅佳音。

在炎熱的夏天,挑出晚上這個時間段去專門聽戲,尋找戲源是再合适不過的了。正巧碰上石牌鎮的黃梅大道的鄉村舞台表演的節目正是我從小就喜歡看的《女驸馬》。

(圖為戲曲女驸馬的片段)

滿足了自己的私欲,看一梅黃梅佳曲,這便要進行我們的下一項計劃——拜訪相關藝人。由于時間不湊巧,當地從事戲曲行業時間最長、最為年長的藝人爺爺去參加這周的最後一天演出了。但是,他的妻子王奶奶熱情的招待了我們,并給我們講解爺爺及他們劇團的相關事宜。

從王奶奶的口中了解到,爺爺癡迷于黃梅戲,戲曲行業一進就是幾十年,從三十歲起就在劇團打雜、拉二胡,現如今已經是近80歲的高齡了,家裡的孩子擔心老爺子的身體,曾多次勸他回家好好休息。老爺子不聽、也不肯,這畢竟是他一輩子都愛好的事業啊,怎會輕易割舍,與其說爺爺對戲曲癡迷,不如說戲曲已經融入了他的生活、乃至生命。

(圖為王奶奶正在為我們查找藝人的過往知名表演場面劇照)

在王奶奶的介紹下,我們不僅知道了戲迷,還找到了爺爺工作的劇團,也是現如今石牌鎮最大、最為知名的劇團——京黃演藝公司,以及去該劇團團長——胡團長家裡拜訪。

(圖為京黃演藝劇團門面)

(圖為劇團胡團長)

通過對胡團長的訪問我們了解到他從小就對家鄉的黃梅戲曲有着濃厚的興趣,深厚的感情,以往家裡的祖輩和父輩也都是從事戲曲行業的。他創辦劇團一來謀生,二來想将戲曲傳承與發揚。胡團長說以前年輕的時候一個星期要去十幾個不同的地方唱大戲和小戲,組織和參演幾十場不同的演出,如今年紀大了,也就很少上台演出了,便負責了後勤組織保障工作。并且社團每年都會招新,他指定的規則也一年比一年嚴格,因為他想要真正好的苗子,熱愛戲曲、吃苦耐勞,有着讓家鄉黃梅戲曲走出去,活起來的決心。聽了我們的項目,他很支持,也很激動,他說家鄉的黃梅戲沉默了太久了,這兩年政府在黃梅戲特色小鎮建設方面頗為上心,黃梅戲是他祖祖輩輩的事業,是他的信仰,亦是他的孩子,他太希望黃梅戲文化能夠振興并且發揚光大。

石牌鎮的老街裡不僅有專業的演員和劇團劇院,還有一些“戲迷”,所謂“戲迷”便是那些喜歡聽戲,經常聽戲,而且大多能明白是什麼,時不時還能哼上幾段小曲,但不是專業演員,這一類人被稱為戲迷。他們與專業演員的私下關系也是極好的,經常與專業演員一起讨論曲調,交談心得,沒事的時候對上兩句小曲。一些專業演員若是家裡遇到突發事情,這時便會讓戲迷上去頂替救場。

(圖為石牌鎮劇院内黃梅戲戲迷俱樂部)

一陣陣鑼鼓,一陣陣沸騰,一段段黃梅,和着八月絲絲縷縷的微風,渡進我們的心裡。

弘揚并創新戲曲特色文化,助推旅遊經濟發展

“梨園佳子弟,無石不成班”曾是石牌曆經百年而不衰的文化生态,“出門三五裡,處處黃梅聲”現為石牌引以為傲而不息的文化自信。要想讓黃梅戲真正的活起來、走出去傳承這一方面是必不可少的,但接下來更為重要的的一步便是創新。讓戲曲與旅遊相結合,文旅共赢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

相關部門對于黃梅戲進行了深度開發,将黃梅戲品牌與與當地旅遊相結合,“白天看景,晚上看戲”是一個好項目。于是白天我們便在黃梅大道、石牌古鎮、石牌老街以及小鎮客廳等地方參觀。晚上則打聽哪個地方有曲目,前往欣賞。



而中午我們則在當地以黃梅戲為主題的特色餐廳用餐,價格實惠,遊客居多。店裡的餐桌用具包含黃梅元素,音樂也是黃梅戲為主。


石牌老街的店面也是頗多的,其中也包含不少有關黃梅戲元素的商品,有古老氣韻的,也有新潮風尚的。其中令我們印象最深的當屬戲曲服裝盔帽制作的張爺爺,張爺爺也是從事該行業幾十年的老手藝人了,石牌鎮各個大小劇團的服裝道具都會找他制作。他認為服裝道具是一個專業戲曲演員的基本條件,有時候衣服頭飾的其中一個元素就可以反應一個人物的性格脾氣,就如同讓一個醜角來穿妖豔的服飾是不合适的。并且張爺爺的門面幾十年從未翻新,他表示在這裡制作了近大半輩子的戲曲道具服裝,已經習慣了這裡工作的氣氛。


(圖為石牌老街制作戲裝盔帽的張爺爺)

告别了張爺爺,我們進入了下一家店鋪,這裡主打黃梅元素首飾和租賃服裝,這也是我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首先,進入眼簾的便是戲曲元素的各種配飾,期間我便被其中一款與高中狀元的女驸馬韻味相似的耳飾所吸引。銀針下長款鍊條戲曲元素與現代潮流的碰撞,着實令人耳目一新,抵不住藝術的魅力将其買下。該店的另一個特色便是可以給客人定制妝容、出租戲曲服裝。


在專業學習戲曲朋友的陪同與鼓舞下,我們決定穿上專業的服裝來體驗一次獨特的戲曲情懷。經過将近兩個小時的挑選服裝和妝容設計,我們終于達到了我們期待已久的效果。從小就聽着戲曲長大,卻不曾真正體驗一次,直至那一刻終于圓了我們期待已久的願望,那一刻是激動人心的、是神聖的,無論如何都要拍照記錄的,俨然自己似乎是一名戲曲演員,可以演繹别人的悲歡離合。

(圖為朋友化妝期間拍攝圖片)

黃梅戲與旅遊業的結合委實是一項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但我始終相信隻要國家政府重視、專業人員創新務實、人民大衆支持,文旅雙赢局面指日可待。

圓滿結束,收獲頗豐

八月的石牌雖熱,防曬傘也抵不住這夏日炎炎,但在此期間我們認識了不少熱心腸的人、了解了不少關于黃梅戲的專業知識,聽了不少專業演員的演藝之路上的故事,增長了自己的見識與知識,也是收獲頗豐的一個月。“傳承戲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安慶黃梅戲旅遊開發實踐團一直都在行動。(供稿人:李晨

Copyright 2021 @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