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學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工作要求,7月17日—19日,學院“三下鄉”社會服務團隊--“紅色浪潮”團隊師生一行4人,前往桂林市灌陽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是前期社會實踐工作的繼續和深入。三月、四月期間,團隊到灌陽縣,相繼整理了湘江戰役期間,紅軍與灌陽群衆間發生的“祖孫三代保紅旗”和“一條被子”的故事。為了繼續深入挖掘和尋找故事中的真實細節,“紅色浪潮”團隊三次來到灌陽水車鄉,試圖尋找“一條被子”中的新故事。
根據灌陽縣湘江戰役新圩阻擊戰酒海井紅軍紀念園的陳列館的展示,“一條被子”的故事,講的“一九三四年十一月末,紅軍經過水車,翟順修幫助紅軍架浮橋,分别時紅軍送給翟順修的棉被。”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團隊成員與水車鄉現任村支書取得了聯系,得知故事主人公翟順秀的後人正好回到老家,很快動身前往收集細節。
在現任村支書翟翠峰的家裡,水車鄉老支書、翟家後人和老人們圍坐在一起,共同回憶起當年“一面紅旗”的動人故事。原本在陳列館裡隻有兩三行的記錄,此刻變成了一段段鮮活的曆史,“一條棉被”的後人将自己爺爺翟順修與紅軍的故事細節一一道出,講到激動處,老人不禁感慨萬千,年輕的隊員們亦是熱淚盈眶。,
經過初步整理,“紅色浪潮”團隊還原了故事更多細節:一九三四年十一月末,國民黨反動軍告訴村民們紅軍要來了,快躲進山裡,當時的村民們不知道紅軍是好人,在國民黨反動軍的逼迫下,村民委員會主任敲鑼打鼓的走街串巷讓村民們趕緊躲上山。由于害怕,村民們來不及收拾東西,慌慌張張的躲進山裡。當時翟順修的兒子,突然發高燒,哭着要下山,翟順修就帶着兒子下山找醫生,路上遇到一小隊紅軍,剛好裡面有一個軍醫,翟順修的兒子在紅軍的無私救治下很快痊愈。兒子痊愈之後,翟順修拿出家中的鴨蛋等土産要酬謝軍醫,卻被紅軍醫生一再謝絕,并告知“我們紅軍是救老百姓的,不收錢”。翟順修心懷感恩,帶着孩子返回山中,并告訴鄉親們,是紅軍救了兒子,紅軍是好人。
後來,紅軍部隊需要修橋過河,翟順修為了報答恩情,就帶領村民們下山幫助紅軍修橋,還從家裡拆來門闆、桌子給紅軍架橋用。當時正值隆冬季節,翟順修帶頭跳進冰冷刺骨的江水中,打橋樁、架橋闆,一直堅持到架好浮橋。紅軍們被翟順修不畏艱苦的精神感動,臨走前贈與翟順修一張棉被。當時天氣寒冷,條件艱苦,這一張棉被給翟順修一家帶來許多溫暖,也承載着軍民們的魚水情深。
故事雖然簡單,情節卻十分感人。通過一些細節的對比,“紅色浪潮”團隊發現整個“一條棉被”的故事不單單是治病報恩的簡單關系,還有翟順修帶頭修橋、主動報答紅軍等遞進情節,還涉及到翟順修發動身邊村民共同幫助紅軍的動員過程。但這樣的細節在網絡上搜索不到,如果要繼續加以印證,需要團隊需要到相關部門進行尋找。
類似的“紅色記憶”還有很多,但記憶正在消逝的情況同樣無法逆轉:老輩人間往往将這樣的故事口口相傳,缺乏明确詳實的書面記載,很多細節就在故事傳送中散逸,加上最近人口流動快,“一條被子”的後人早已客居他鄉,故事細節就沒有一直在本地生活的後人傳承的清晰。
為了更好的傳承和挖掘紅色記憶,”紅色浪潮“肩負起紅色記憶講述者的使命,使用現代化多媒體的故事、多角度的記錄這些故事細節,讓更多人知道我們過去走過的路,讓記憶世世代代流傳下去。(撰稿人:李雨思 馮芊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