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留聲機|五一走進“八辦”,追尋紅色記憶,赓續紅色血脈,傳承永不消逝的電波
日期: 2022-05-03 信息來源: 點擊數:

5月1日,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紅色留聲機”團隊來到了八路軍辦事處靈川物資中轉站——路莫村軍需物資轉運站紀念館,跟随“八辦講解員“蘇騰芳老師的步伐,一起感受那段我黨的峥嵘歲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反複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讓人民從中受到鼓舞,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意義重大。這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職責使命,加強人民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讓紅色文化深入人心。也因如此,全國各地紅色旅遊迅速升溫。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設立于1938年11月,利用鐵路運輸為在抗日前線浴血奮戰的八路軍、新四軍籌集和轉運抗日軍需物資。通過鐵路擔負接待和護送過往秘密黨員幹部及愛國華僑、革命青年奔赴延安和抗日前線工作。

團隊參觀了救亡室、電台室和士兵宿舍,據蘇騰芳老師介紹:救亡室主要是舉辦各種形式的報告會和文娛活動,其中最多的就是同志們常在此排練和演出一些自編自導的反映抗戰的小品和戲劇。在抗戰時期也是極大的豐富了群衆的文娛生活,給群衆們加油打氣,宣傳思想。在參觀過程中,我們還了解到在那個時候運送物資的困難,最長一次運送大約運了三個多月,雖時間很長,道路也很難走,但是物資受損的很少,士兵們用智慧的勇氣去守護這些前線的物資,非常值得敬佩。通過館内的圖集以及蘇老師口述的這些曆史故事讓人沉浸式體驗了紅色文化。

“滴滴滴”,随着電報室的聲音響起,代表着情報正在傳送。設在路莫村物資轉運站的電台室是辦事處的重要機構之一,它及時、準确地傳達黨的指示精神,迅速向黨中央彙報各地鬥争情況,對促進全國抗戰和取得抗日戰争的最後勝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同時也肩負為其它地區中共地下黨組織,組建秘密電台、培訓和輸送電台人員、電訊設備等任務,為建國後的國防和民用通訊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訓造就了一批領導人才和技術骨幹。

據蘇騰芳老師介紹:在當時,士兵們饑一頓飽一頓是常有的事情,炒一個大白菜,熬一個冬瓜湯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飲食條件雖然艱苦,但是士兵們堅決“不拿群衆一針一線”。在住宿方面,盡管宿舍條件沒有很好,士兵們仍會保持着幹淨整潔的卧室,是擁有着良好紀律性的隊伍。

在團隊參觀的過程中,緊随其後的是不同年齡階段的遊客,我們圍繞此館對遊客進行了采訪:

廣西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二年級學生全家福:“我感覺我受到了很多教育和啟發,我們的先烈不畏艱辛,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為了共産主義理想而不懈奮鬥的頑強的精神。”

潭下鎮中心衛生院副主任護士李川青:“今天特地帶着孩子來學習這個紅色文化,就是讓他知道今天的好日子來之不易,以前的革命者是付出的,前人給我們後人鋪路,他們經曆了很多千辛萬險,才帶來了今天的好日子,就給孩子們知道要吃得了苦,才是能夠取得更好的進步、更好的成績。”

靈川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工作人員李璐珞:“這一個八路軍物資轉運站是列入了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這個是從文物角度,但是也是我們第一批的傳統村落,當時還獲得了很多資金來進行維護。所以我覺得從我們開始,一步步搞到現在,我覺得是已經建設的比較好的。”

曆此一行,收獲頗豐。曆次一行,收獲頗豐,通過這次的參觀,本團隊制作了《赓續紅色血脈,傳承永不消逝的電波》視頻作品,團隊成員有幸與蘇騰芳老師進行近距離的采訪交流,入耳、入心的沉浸式體驗讓團隊成員進一步的了解到革命前輩的偉大,看似小小的轉運站,實則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讓團隊成員意識到所有的偉大工程都離不開微小的環節,抗戰成功離不開所有人民的團結協作。

在這裡,一件件滿帶滄桑的文物,一幅幅珍貴的曆史圖片猶如一幕幕再現的場景。來此參觀的廣大幹部群衆,充分感受到抗戰時期血雨腥風的革命歲月及革命先輩的英勇風險精神。”八辦“路莫村物資轉運站裡永不消逝的紅色電波,已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強勁精神動力。傳播紅色文化,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傳承曆史文脈、增強文化自信,我們使命在肩、責無旁貸。我們始終堅持“講好中國故事”,譜寫時代之歌。穿越風雨,讓我們踏上時光的腳步,接續永不消逝的紅色電波。

Copyright 2021 @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